其他

教育部,你的良心不会痛吗?

2017-09-24 博士学者圈子精选 海外博士学者圈子




“博士学者圈” 开眼看世界的最好圈子




来源:博士学者圈

(1)

“双一流”乌龙记


声明:转发,纯属调侃,请勿认真:

1.列入一流大学的重庆大学只有三个学科被列入一流学科。

2.没列入一流大学的东北师范大学有六个一流学科。

3.武汉大学的一流学科有矿业,然而矿业在武大却并不存在,而武大真正的王牌专业水利却不是一流学科。

4.复旦这样一个文科强校拥有了航空航天机械制造的一流学科,而著名的航空航天类强校西工大却没有这个一流学科。不过有得有失,号称“北人大,南复旦”的复旦新闻传播居然没进入一流学科。

5.以文史哲见长的山东大学和四川大学所有的双一流学科均为理工类学科,一个文史类学科都木有。

6.中央民族大学的一流学科,是一个闻所未闻的民族学专业。

7.以临床见长的医科大学在一流大学里基本全军覆没,甚至包括医学龙头老大协和。

8.暨南大学的双一流学科是药学,而暨南大学的医学院基本属于边缘单位。

9.电子科大的电子并不是一流学科。

10.世界前列的国科大数学和物理不是一流学科,而莫名其妙的材料居然成了一流学科。

11.国科大居然不是一流大学,据说是因为不把研究所的成果算在本部里面去,这个双标很高级。

12.这些年进步神速的江苏大学和苏州大学,基本上全军覆没。

13.之前一度排名世界前十的清华大学艺术与设计落选双一流,全国艺术类学子的殿堂,清华美院艺术学和美术学都不是一流学科,最近进步神速的历史和哲学,同样不是一流学科,但是马克思主义是,又红又专的清华大学。

14.恭喜山西大学在拥有比太原理工好的不知道哪里去的学科排名的情况下,成为著名的四非高校……


自从中医被提升到至高无上的地位后,复旦大学的航天航空系的教授也研究中医了!



已经加了其他个人微信如果看不到朋友圈了,请加文末微信,最近不少公号不见了,热心读者欢迎加个人微信保持联系,谢谢!






为什么搞得那么难看?

在说清楚原因之前要了解一下中国的教育体制。中国的大学比较复杂:

有教育部直属大学

有省部共建的

有卫计委直属的

有前国防科工委直属(现工信部直属,国防七子)

还有中科院直属

还有中央军委直属。

 

再对比一下名单,就能看出端倪了

凡是不是教育部自己的亲儿子,休想分到一口奶。



(2)

 

中国人最舍得为教育花钱 改变命运却越来越难

 


 

继“房奴”、“车奴”之后,近几年来出现了一个新的词汇——“孩奴”,它描述的是那些因为孩子的生活、教育成本而倍受压力的父母。这一词汇的出现也暗示着,在中国,养孩子已经成为了一件高成本的事。

 

当然,这种高成本不只是在中国,世界上其他国家和地区的父母,同样承担着这样的压力。

 

 


 

近日,汇丰银行(HSBC)对全球15个国家和地区的调查显示,从小学到大学,父母在孩子身上的平均教育支出达到了4.4万美金(约合30万人民币)。在这份排名中,除了阿联酋和美国,位居前列的基本都是华人为主的国家和地区。香港的父母们以13.2万美金的教育支出位列第一,新加坡、台湾和大陆分别以7万、5.6万、4.3万美金排到了第三、第五和第六。

 

在全球化进程不断推进的今天,让孩子接受国际教育也被列入了这些父母的考量范围内,他们中的五分之二表示会考虑把孩子送到国外念大学,对大陆和香港的父母来说,这样的比例更是高达54%和53%。

 

如果要送孩子出国,去哪个国家好呢?在被调查家长的眼中,美国、澳大利亚、英国成为孩子出国留学的首选目的地,比例分别为47%,40%和39%。众所周知,这些国家的教育在世界范围内都是顶尖的。不论翻开哪一份全球大学排行榜,前200名中都随处可见英国、美国和澳大利亚的大学。

 

除了资金投入和准备送孩子出国念书,为了孩子将来的成功,82%的父母甚至做好了自我牺牲的准备。根据汇丰的调查,有31%的父母表示他们已经失去了个人的时间;还有25%的人放弃或者大量减少了个人娱乐活动或节假日,在香港和大陆,这样的比例更是达到了37%和33%。

 

被称为“家教大国”的新加坡有一个词叫“kiasui”,它来源于福建方言,意思是“怕输”。由于竞争压力大,这种“怕输”的文化深入到新加坡人的骨髓之中。从小家长们就紧盯着孩子的分数,课后为了不让孩子落于人后,还花钱给他们报各种辅导班。

 

除了重视分数和课外补课,两岸三地的父母还不忘培养孩子的兴趣特长来提高竞争力。大量的课外投入也成为拉高家庭平均教育支出的主要原因。此外,北上广的许多父母还愿意花大价钱购买选学区房,因为他们的目的很明确——不能让自己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

 

在这份调查中,中国的被访父母主要来自以珠三角为代表的的大中城市,多为经济水平良好的中产及以上家庭。对教育的焦虑和重视体现着他们内心深处巨大的不安全感。向上比,他们怕自己的孩子输不起;同时,在社会上升渠道很少的情况下,对孩子教育的投资至少可以让他们保持在父母所处的社会阶层,而不是向下滑落。

 

电视剧《小别离》中有这样一段台词:“你今天要是进不了前100名,你就进不了重点高中;你进不了重点高中,你就进不了重点大学;进不了重点大学,你等于这辈子就完了。”这段话或许太过绝对,但的确是中国父母的普遍心声。

 

尤其对寒门子弟而言,投资教育是最有可能让个体跨越阶层障碍的“撑杆”,甚至是他们唯一可以改变命远的方法。然而在社会阶层日益固化的今天,教育阶层也愈加固化。在大中城市的家庭纠结孩子去英国还是美国留学的时候,贫困农村的孩子,可能已经早早辍学外出打工养家了。



------------end-------------

最近很多公号突然间不见了,敬请热心读者加个人微信保持联系,谢谢!






推荐关注:博士学者圈
喜欢我们文章就置顶公众号哦
喜欢就转发哦!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